新華社記者:近日,生態環境部等五部門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健全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和《關于深入推進大江大河干流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的實施方案》,想請問在深入推進大江大河干流橫向生態補償方面,未來將如何推進實施?
裴曉菲:謝謝您的提問。正如您剛才提到的,近期,財政部、生態環境部等五部門印發了兩個有關生態保護補償的文件,其中,《關于進一步健全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是一個頂層設計的制度文件,主要對補償機制的工作目標、重點任務和具體措施進行系統部署。而《關于深入推進大江大河干流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的實施方案》則是落實《意見》的重要舉措,主要明確中央層面組織協調在長江、黃河等重點流域干流建立統一的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是我國起步最早、最常見的地區間橫向補償,能有效推動流域上下游地區共同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在大江大河干流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方面,一些地方已經開展了實踐工作。比如,2020年,四川省與重慶市簽訂了《長江流域川渝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機制覆蓋長江干流(川渝段)和瀨溪河流域,2024年兩省(市)簽訂第二輪補償協議,將范圍進一步擴大至嘉陵江流域和前河流域,推動補償機制由“單一的水環境補償”向“水環境水資源水生態多維補償”升級。協議簽訂以來,長江干流跨省國控斷面水質持續保持在Ⅱ類,主要污染物指標穩中向好。
為更好落實文件要求,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會同財政部等部門深入推進大江大河干流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推動沿江(黃)省份共籌資金、共建補償機制。鼓勵各地自主深化補償機制建設,拓展補償領域、豐富補償要素、完善補償標準、創新補償形式,探索各個層級生態保護補償實踐。
同時,我們也將加大指導幫扶和技術支撐,做好補償協議簽訂前的協調溝通,化解各方分歧;定期核實和發布協議簽訂地區水質監測結果,為各流域補償協議資金撥付提供重要依據。對于機制建設成效好、補償模式創新性強的地區將給予獎勵,并對好的經驗和做法進行宣傳和推廣,激發流域上下游協同保護的積極性。